天太热运动员猝死,夏天还能运动吗?
日期:2025-08-23 20:02:08 / 人气:19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夏季运动赛事正面临严峻挑战,高温不仅影响选手表现,甚至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这也让“夏天还能否在户外运动”成为大众关心的问题。
高温对体育赛事的影响
选手生命健康受威胁
8月8日成都世运会上,29岁的意大利定向越野运动员马蒂亚·德贝托利斯在30℃的高温高湿比赛中昏迷,最终离世。6月30日温网首个比赛日,气温飙升至32.3°C,多名选手因高温退赛。2019年多哈田径世锦赛,马拉松比赛在午夜进行,开赛时气温仍高达32℃,湿度达73%,近半数女子马拉松选手中途退出,多位选手虚脱倒地。2021年东京奥运会和2023年布达佩斯田径世锦赛,选手成绩普遍下滑,即便有防暑措施,也难以应对户外比赛的气候问题。此外,2022年温网、每年7月的环法自行车赛等赛事,选手也都面临着中暑、退赛等状况。
热适应训练的作用
提升运动表现
许多顶尖运动员和团队将热适应纳入常规训练计划。美国长跑名将保罗·切里莫在备战奥运会5000米比赛时,把高强度训练安排在正午烈日下,东京奥运会上他跑出个人近年最佳成绩并夺得铜牌。马拉松和铁人三项等耐力项目运动员更是把热训视为重要环节,美国运动员阿尔伯特森通过在家中营造闷热环境、穿厚衣服户外跑步、在高温汽车内停留等方式进行热训,以模拟极端条件,增强脑力和心肺功能。
身体生理变化
• 体液和循环系统增强:热适应训练后,人体血液中血浆容量明显增加,提高心脏搏动输出量和供氧能力,更多血液流经皮肤表层血管带走热量,帮助散热。
• 身体降温:热训能使运动员在相同运动强度下核心体温和心率降低,让身体在高温下运转更高效,对顶尖赛事名次有决定性作用。
• 排汗系统高效:排汗系统在热适应过程中更高效,经过热训的人更早出汗,单位时间出汗量更大,全身出汗率增加20% - 50%,汗液电解质浓度更低,钠盐损失更少,能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 其他增益:在气温适宜条件下,经过热训的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有所提高,耐力表现更好。
科学进行高温训练的方法
逐步适应高温,注意防暑
不能突然在高温下剧烈运动,应从稍高于平常的气温下短时间运动开始,如平时在20℃室温训练的人,可先在户外25℃左右慢跑20分钟,再逐渐增加时长和温度暴露,大约需要7 - 14天引发热适应,过程中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出现不适及时休息、补水降温。避免在夏天的正午紫外线最强、地表温度高时户外运动,最好安排在清晨或傍晚,在公园、树荫等通风遮阳处运动,选择透气浅色运动服,可佩戴心率、体温传感器监测训练负荷。
监测自身水合状态,及时补水补电解质
通过观察尿液颜色判断是否缺水,颜色接近透明或淡黄色说明水分充足,颜色深、气味浓表示缺水,口渴时已处于轻度脱水状态。运动前要补充好水分,运动中定时小口补水,每隔10 - 20分钟喝一点。长时间耐力运动要注意补充电解质,可选择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或淡盐水。可通过运动前后称体重估算补水量,运动后喝相当于损失量150%左右的水分或电解质饮料,帮助恢复水合状态。
耐热能力的影响因素
先天基因因素
遗传因素会影响人体对高温的反应,一些和汗腺数量、汗液成分、心血管调节等相关的基因变异会使个体耐热能力出现差异。如东亚和美洲原住民群体中常见的EDAR基因变体V370A,会让人有更高密度的汗腺,更耐热;ACE基因的不同等位基因携带者在热调节和耐力项目表现上也有所不同。
后天训练适应
先天因素并非决定一切,绝大多数人的耐热能力可通过后天训练和适应大幅提高。专业运动员会关注基因组中的有利变异并发挥潜能,普通人坚持运动能提升心肺功能,常运动人士的出汗和体温调节机制比久坐者更强,也更耐热。
在气候变暖的时代,人们需要学会与高温和平共处,无论是专业运动员还是运动爱好者,在高温下运动时都要做好充分准备,量力而行。
作者:杏彩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谷歌 Pixel 10:硬件保守,AI ...08-31
- 00 后大厨 “掀翻后厨”:不是 “...08-31
- 股票全面代币化:一场颠覆金融逻...08-31
- 《脱缰者也》,拍脱缰了?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