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被迫搞团播?从 “荒野求生” 到 “体面碎一地”,出版业别再病急乱投医
日期:2025-09-04 20:59:28 / 人气:8

“领导说下周开始直播卖书,你和 A 编辑一起上。” 当这条微信弹出时,我手里还握着没改完的营销文案,屏幕上达人对接、社群运营的消息正不断刷屏。作为一枚普通营销编辑,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在库房的杂物间里,用自己的旧手机开启 “荒野求生式” 直播 —— 没有设备支持,没有选品策略,甚至没有观众,只有朋友友情下单的一本美食书,和领导那句 “市场回暖了” 的自我安慰。
如今,“全员自媒体”“强制搞直播” 早已不是出版业的新鲜事:985 硕士难逃镜头怼脸卖书,副主编亲自下场直播却在线人数个位数,编辑们白天改稿、晚上直播,还要挤时间学投流 —— 这场被视为 “自救” 的狂欢,正在把无数 “老实人” 逼到墙角。但问题是,当出版业把直播当成 “救命稻草” 时,真的找对方向了吗?
一、编辑的 “直播血泪史”:从 “体面做书” 到 “荒野求生”
对多数编辑而言,直播卖书不是 “转型机遇”,而是一场猝不及防的 “任务摊派”。那些藏在 “全员营销” 口号下的狼狈,只有亲历者才懂。
1. KPI 加量不加价,一人活成一个团队
“原本的改稿、校对、对接作者没少,现在又多了直播、拍短视频、运营账号。” 这是无数编辑的共同困境。某国有出版社编辑坦言,她的日均工作时长从 8 小时增至 12 小时,白天处理书稿,晚上直播 2 小时,结束后还要剪短视频到凌晨 —— 但工资条上的数字,半年来一分未涨。
更荒谬的是,这些 “额外任务” 往往没有明确标准:“领导只说‘要做自媒体’,却没说要涨多少粉、卖多少书才算合格。” 一位青年编辑无奈表示,他曾因 “短视频播放量不足 1000” 被批评 “不够努力”,却没人问他 “有没有时间和资源做内容”。
2. 从 0 到 1 摸黑走,连设备都要自己凑
“直播地点?库房小房间。设备?自己解决。策略?下班播,用户多。” 这种 “三无式” 启动,是多数出版机构的常态。就像我那次直播:从搬杂物、擦桌子,到借支架、调角度,全靠自己一手包办;选品是库房积压的库存书,连内容都要午休时抓紧翻完;直播时镜头晃得厉害,声音时大时小,观众最多 5 人,其中 3 个是朋友。
没有专业培训,没有成熟流程,甚至没有同事搭把手 —— 某民营出版社的编辑团队曾尝试 “团播”,结果因为没人懂控场,5 个人对着镜头沉默了 10 分钟,最后只能尴尬地念书名。
3. 销量靠友情,体面碎一地
“直播卖了 3 本书,都是朋友买的”“领导夸我‘业绩不错’,我不敢说真相”—— 这种 “自欺欺人” 的场景,每天都在出版业上演。更让编辑们难以接受的是,“镜头怼脸” 的要求,击碎了他们对职业的体面想象。
“我选择做编辑,是因为喜欢安安静静改稿子、和作者聊内容,不是对着镜头喊‘123 上链接’。” 一位从业 8 年的老编辑坦言,他第一次直播时,看着镜头里的自己,突然觉得 “像个卖货的小贩,丢了文化人的根”。还有编辑被迫在朋友圈刷屏卖书,被亲友调侃 “怎么转行做微商了”,只能默默删掉动态。
二、病急乱投医:出版业为何集体陷入 “直播迷思”?
当直播成为出版业的 “政治正确”,很少有人追问:这真的是行业的 “救命稻草” 吗?这场 “全员直播” 狂欢的背后,是行业转型的焦虑,更是对问题根源的误判。
1. 把 “直播” 当解药,却回避真正的病灶
很多出版机构搞直播,本质是 “市场寒冬下的病急乱投医”。近年来,纸质书销量下滑、数字阅读冲击、成本上涨,让不少出版社陷入生存困境,但他们不愿直面 “内容同质化”“选题脱离市场”“渠道单一” 等核心问题,反而把直播当成 “速效救心丸”—— 仿佛只要镜头一打开,库存书就能卖出去,营收就能涨上来。
某地方出版社的案例尤为典型:他们一年出版 500 多种图书,其中 80% 是跟风的 “鸡汤书”“成功学”,缺乏核心竞争力。当库存积压严重时,领导没有调整选题方向,反而要求编辑全员直播卖书,结果自然是 “播了也白播”。
2. 盲目跟风 “全员自媒体”,忽视专业分工
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 “卖货能力”,而是 “内容筛选与创作能力”。编辑的专业是选题策划、文字加工、作者对接,而直播、投流、短视频运营是完全不同的领域,需要专业的营销人才、运营团队和技术支持。
但很多出版社为了 “省钱”,直接把任务摊派给编辑,美其名曰 “全员营销”。这就像让医生去当销售 —— 既浪费了专业人才,又做不好跨界工作。某出版集团的营销总监直言:“我们花了半年时间培训编辑直播,最后发现,专业主播 1 小时能卖 1000 本书,编辑最多卖 10 本,完全是本末倒置。”
3. 缺乏长期思维,只盯 “短期流量”
直播的核心是 “内容 + 信任”,而出版业的核心价值是 “长期的文化影响力”。一本好书的价值,不在于直播时卖了多少本,而在于五年后还有人读、有人推荐。但现在很多出版社搞直播,只盯着 “即时销量”,甚至为了冲业绩,逼着编辑卖低俗、跟风的 “流量书”,反而损害了品牌口碑。
更短视的是,多数出版机构没有直播的长期规划:没有固定的直播时间,没有持续的内容输出,选品全看库存,话术全靠临场发挥 —— 这样的直播,自然吸引不了真正的读者。
三、破局之路:别让直播毁掉编辑,也别让焦虑毁掉出版业
出版业需要转型,但绝不是 “全员直播” 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真正的破局,在于回归 “内容为本”,兼顾专业性与市场化,找到适合行业特点的转型路径。
1. 明确专业分工:让编辑做编辑,让专业的人做营销
出版社应该建立 “编辑 + 专业营销团队” 的分工体系:编辑专注于选题策划、文字打磨,确保内容质量;营销团队负责直播、自媒体运营,通过专业能力把好书推出去。
例如,中信出版社就组建了专门的 “内容营销部”,团队成员有直播运营、短视频策划、社群运营等专业人才,编辑只需要配合提供图书内容亮点,不用亲自出镜卖书。这种模式下,他们的 “中信读书会” 直播账号,靠专业的内容解读和嘉宾访谈,单场直播最高能卖 5000 本书。
2. 聚焦 “内容直播”,而非 “叫卖式卖书”
出版业的直播,应该发挥 “文化属性” 优势,做 “内容驱动型直播”,而不是和电商主播一样 “喊口号、拼低价”。具体可以有三种方向:
作者访谈:邀请作家走进直播间,聊创作背后的故事、书中的观点,吸引读者深度关注;
主题分享:围绕 “历史”“文学”“职场” 等主题,由编辑或专家做深度解读,推荐相关好书;
阅读陪伴:开展 “直播共读”,每天固定时间,和读者一起读一本书,在线答疑、讨论 —— 这种方式虽然不能即时卖很多书,但能培养忠实的读者群体。
例如,理想国的 “理想国直播间”,主打 “作者访谈 + 主题分享”,虽然在线人数不多,但观众粘性极高,很多人因为直播买了书,还成为了理想国的长期读者。
3. 赋能编辑,而非压榨编辑
如果确实需要编辑参与直播,出版社应该提供足够的支持:
资源支持:配备专业的设备(摄像头、麦克风、灯光),搭建固定的直播场景,提供选品和话术指导;
时间支持:减少编辑的非核心工作,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准备直播内容;
激励支持:设立合理的直播奖励机制,让编辑的额外付出有回报;
选择权支持:尊重编辑的意愿,不强迫内向、不擅长出镜的编辑搞直播,可以让他们参与幕后内容策划。
4. 回归内容本质:用好书打造核心竞争力
无论怎么转型,出版业的根基都是 “好书”。出版社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选题创新、内容打磨上,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独特价值的图书。只有内容足够好,直播、自媒体才能成为 “放大器”;如果内容不行,再怎么直播也没用。
例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 “理想国” 品牌,靠《百年孤独》《万历十五年》等经典好书积累了口碑,他们的直播不需要喊口号,只要推荐这些书,就有很多读者愿意买 —— 这就是 “内容为王” 的力量。
结语:出版业的体面,不在于直播间的人数
“出版业真正要显贵,不在于直播间人数,而是一本书五年后还有人读。” 这句话戳中了行业的本质。当出版社不再把直播当成 “救命稻草”,而是回归 “内容为本”,让编辑安心做书,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对我们编辑而言,我们不怕转型,不怕挑战,怕的是被盲目跟风的焦虑裹挟,怕的是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不擅长的事情上,怕的是看着自己用心做的好书,只能在库房的杂物间里,靠朋友的友情下单来 “证明价值”。
希望有一天,出版业的直播不再是 “荒野求生”,而是 “文化盛宴”;编辑不再是被迫出镜的 “销售员”,而是受人尊重的 “内容守护者”。毕竟,这个世界需要的不是更多会直播的编辑,而是更多能写出好书的编辑。
作者:杏彩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九三阅兵,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创伤...09-04
- 楼市低迷情绪消散之路:多维度重...09-04
- 致李福贵:在泥泞里种桃花,你活...09-04
- 编辑被迫搞团播?从 “荒野求生”...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