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港A价差背后的投资逻辑剖析

日期:2025-06-20 23:04:22 / 人气:25


近期港股市场流动性变化下,多数两地上市股票估值折价缩小甚至出现溢价,但中芯国际却呈现相反走势。海豚君从内地资金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中芯国际的投资底色、港A定价差异原因及投资机会。

一、中芯国际的经营与投入产出状况
收入增长与资本开支
中芯国际作为国内晶圆代工龙头,在成熟制程产能布局丰富,制程晋级方面也是国内同行中的佼佼者。其收入在6年内翻了2.5倍,2024年达到80亿美金,年复合增速16%,展现出成长性生意的特征。然而,资本开支更为凶猛,6年翻了4倍,2024年高达73亿。当年80亿收入中90%以上都用于资本投入,现金性利润38亿也远不能覆盖资本开支,自我造血能力严重不足。

与台积电对比
同为晶圆代工企业,台积电近5年毛利率维持在50%以上,税后经营利润增长至366亿美元。其资本开支以ROI驱动,业绩好时多投,不好时收紧。而中芯国际较薄的现金性利润无法覆盖高额资本投入,在可预期的范围内,大概率会持续这种状态,长期现金流预期为持续的负向自由现金流,需要持续补血。

二、资金补充来源及未来缺口
资金补充渠道
中芯国际的资金补充主要来自三个渠道: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和“特色注资”。2020年科创板上市融资75亿美元,加上可转债融资,七年合计融资84亿美金;借款方面,7年合计净借款94亿美金;非控股股东注资七年合计约94亿美金,主要来自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地方国资等国有资金。

未来资金缺口
国有资金“输血”近两年明显下滑,2024年非控股股东注资金额仅为2.8亿美元。假设仅靠净借款(每年15亿美金)、营运现金流,在没有国有资金注入和公司股权融资的情况下,2025年和2026年分别有12亿美金和11亿美金的缺口。按目前现金消耗速度,到2026年结束前后,若无新的注资或定增,现金将消耗到较低水平。因此,中芯国际在技术突破前,可能需持续通过定增、发债等方式融资。

三、港A结构性定价差异原因
国内资金视角
国内资金将中芯国际视为半导体突破的希望,它产能布局丰富、与先进制程差距小且有国家资金陪伴。这种投资逻辑适合耐心资本、信念资本和长钱陪伴,过滤掉了多数按季度考核绩效的资金和散户型资金。

海外资金视角
海外资产中,中芯国际不够稀缺,有三星、台积电等众多选择。海外资本配置更注重回报期的跨资产配置,对中芯国际这种5年内资金低能见度的生意兴趣不大,且需承担汇率风险和额外资金成本。

估值差异体现
这种投资逻辑差异导致中芯国际在国内资金眼中是稀缺“宝贝”,在外资眼中却稀松平常,形成了结构性的估值差异,且难以消弭。港股中芯国际的边际定价资金主要是南下资金,其股价上涨和沪深港股通持股占比提升也印证了这一点。

四、中芯国际的投资机会分析
基本面特征
中芯国际是重技术、重资产、有门槛的生意,在技术突破前,业绩随周期沉浮。作为国内行业龙头,它肩负技术突破重任,需持续输血和刚性投入,形成“政策贷款 + 政府资本 + 社会资本”共撑血条的商业模式。

合理PB范围
参考同行联电等,中芯国际当前PB的相对合理范围在1 - 2倍之间。当PB大幅超过2时,股价包含过多乐观预期;当PB低于1倍时,在国产替代和国内技术故事加持下,有更高的PB弹性和收益空间,但也容易让追高者站岗。

中芯国际在技术突破前本质上是1 - 2倍PB的重资产标的,具有周期属性和“成长预备役”预期属性。投资者需明确自己的投资目标和持仓时间,避免因宏大叙事而盲目投资,在高位时保持冷静思考。

作者:杏彩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 杏彩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