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企业“抢人”热潮:机遇与挑战并存

日期:2025-09-25 17:08:19 / 人气:28


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逐渐从春晚舞台的炫技走向实际应用场景,采购大单频出。在这股热潮背后,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悄然上演,企业以高薪吸引顶级科学家和应届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争议。

一、“涨薪6成”:人才争夺的白热化

今年8月,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公开招人,这并非个例,智联招聘报告显示,今年1 - 5月,人形机器人招聘需求同比增长超4倍,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96%,技术岗位需求更是占据主导。然而,招到合适的人并非易事。高校培养偏理论、轻实践,毕业生工程能力与业界需求不匹配,跨界人才储备有限。

2023年人形机器人行业招聘需求才开始稳定,但此前难以支撑猎头专攻该领域,今年大批企业涌入,原本深耕智能驾驶等领域的猎头也纷纷转型。即便待遇优厚,不少岗位开放6个月仍难觅合适人才,企业只能继续加薪。

各大公司招聘信息显示,宇树科技对“机器人控制算法专家”岗位,3 - 5年经验、本科学历即可获得70K - 100K的月薪,BOSS直聘上多个算法岗位月薪达40K - 70K。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等也挂出数十到数百个岗位,月薪30K - 100K不等。企业对应届生聚焦985/211院校相关专业,看重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对高级技术人员则要求多项项目操作能力。宇树科技还靠高薪挖人,发布内推奖励,对特殊人才额外奖励。

二、大厂、中厂、初创:不同规模企业的用人策略

从2024年起,科技公司、互联网大厂高管投身具身智能赛道,资本也大量涌入。7、8两月,该领域融资事件45起,累计金额近125亿元,其中43起在国内。

行业内企业规模不同,招聘策略各异。初创企业资金有限,薪资比大中型企业低10% - 20%,但管理扁平化,面试流程快,倾向于招聘1 - 3年经验人才和跨界人才,对学历等硬性条件限制低。中型企业规模在300 - 1000人,为占领更多市场份额,聚焦能带来技术突破的核心人才,希望其具备团队领导能力,类似阿里P7 - P9等级,其他岗位围绕特定业务模块招聘,一般委托猎头协助招聘,面试流程约一个月。大厂面试流程长,有时达三四个月,但制度完善、福利多、职业安全感强,应届生多选择大厂作为职业起点。

人形机器人领域技术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类,目前多数人形机器人需手动遥控,具身大脑技术路径研发成本高、收益不确定,企业以机械结构和测试相关岗位招聘为主体,只有行业龙头或大厂才会持续招聘具身大脑研究人才。智驾领域与人形机器人行业底层技术相通,人才技术栈高度重合,智驾人才成为争抢对象,即便人形机器人行业薪资涨幅较此前有所回落,仍高于智驾领域。但智驾与机器人面对的硬件载体和思维方式不同,跨界人才需适应这些差异。

三、喧嚣中的冷静:回归制造业本质与攻坚新场景

在行业狂热之下,部分业内人士保持冷静。北京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创始人表示,不会为“具身智能领域相关经验”支付过高溢价,该公司通过师徒结伴“传帮带”培养工程师,青睐经验较少的应聘者和应届生,认为这造就了“年轻化”优势。

对于“投资泡沫论”,该创始人认为国内具身智能相关企业估值较美国同类企业偏低,离见顶尚远,且多个领域市场未被充分开发,行业仍处于“蓝海”阶段。某985大学控制学院研究生也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集中于科研与表演,难以直接应用于物流、家政、康养、工业制造等“刚需”场景,显著进步需以5 - 10年为计算单位,部分场景下完全人形机器人并非最优解。

对求职者而言,选择平台需权衡自身优势与行业、企业成长空间,重估合理预期,以实战经验和项目能力获取理想薪酬。对企业来说,要找准业内定位,在回归“高端制造业”本质的同时,为行业“突破刚需”贡献力量。跟风高薪难以持久,深耕核心能力才能穿越行业周期。

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抢人”热潮,既反映了行业发展的蓬勃态势,也暴露出人才供需矛盾、行业发展瓶颈等问题。企业和求职者都需要保持理性和冷静,共同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杏彩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 杏彩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