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葫芦兄弟》导演周克勤:“中国动画学派”复兴不能少了二维动画

日期:2025-10-09 17:09:09 / 人气:13

"2025中国电影暑期档,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二维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可谓一匹“黑马”,以16.5亿票房刷新了国产二维动画电影票房纪录。


这部作品脱胎于动画《中国奇谭》的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中国奇谭》系列动画的出现让许多中国动画迷看到了“美术片”传统的回归,尤其是画风中的“中国气派”。
许多人欢呼:“那个我们记忆中的上美影回来了”。


为什么《浪浪山小妖怪》的画风是对“上美影”精神的的传承?当年,面对日本动画的冲击,是什么契机让上美影决定拍摄13集篇幅的《葫芦兄弟》?这样一个原创故事和原创人物又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是什么导致了中国国产动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陷入了低潮?

围绕上美影和中国动画的故事,近日,观察者网“新潮观鱼”对话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老厂长、《猴子捞月》《葫芦兄弟》等经典作品的导演周克勤。




新潮观鱼:周老师您好,很高兴能和您交流。
《浪浪山小妖怪》在今年的暑期档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
在电影首映式上,您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老前辈格外强调了2D动画的重要性,在3D动画逐渐在国产动画中占据主流的今天,为什么我们依然要继续做2D动画?

周克勤:《浪浪山小妖怪》作为近几年诞生的非常优秀的二维动画,它的艺术形式是东方写意美学的当代表达,无论是背景的画风还是人物造型的设计都有着浓厚的中式美学风格。


在《浪浪山小妖怪》的首映礼上,我谈到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传统,一是老少咸宜的制片方针,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合家欢”;二是坚持采用二维动画的形式。


国产动画发展到今天,好的二维动画太少了。
《中国奇谭》总导演陈廖宇在接受采访时也谈过这个问题,现在优秀的二维动画原画人才太少了,找不到人。
电影学院和动画专业培养出来的人都流向了三维动画和游戏领域,真正能进入制片单位搞二维的人已经很少了。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经典名作《大闹天宫》

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不一样,它可以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中国民族传统美术风格,美影厂之前的经典作品《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三个和尚》……这些片子拿到国外参赛或放映,大家一下就能看出是来自中国。
我们的水墨动画出来之后,国际上给了我们一个非常美好的称呼,叫“中国动画学派”。


我认为在三维动画蔚然成风的时代,坚持二维动画的形式尤为重要,因为二维动画的艺术性和绘画性无可替代,它能更好地承载导演的美术追求。
在二维动画时代,我们拍过汉代画像砖风格的《南郭先生》、水墨形式的《小蝌蚪找妈妈》、水墨剪纸的《鹬蚌相争》、敦煌壁画风格的《九色鹿》……这些都是中国独有、外国很难做出来的东西。


水墨画风格的《小蝌蚪找妈妈》、敦煌壁画风格的《九色鹿》,以及东汉画像砖风格的《南郭先生》

我导演的《猴子捞月》就是在传统硬性剪纸的基础上改良的拉毛剪纸,用国画宣纸来做小猴子的造型,边缘拉毛做出小猴子毛茸茸的效果。


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导演也可以进行创新,通过新时代的作品传承好中国动画学派,我认为这是坚持二维动画的意义。
我并不是说三维动画不好,像《哪吒》就是三维的,而且也表现了我们的民族风格。
但很多国产三维动画做出来跟外国的作品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要传承好“中国动画学派”,二维动画的表现形式就不能丢。


新潮观鱼:除了二维动画这种形式,您觉得《浪浪山小妖怪》还在哪些艺术表现上体现了“中国动画学派”的特色?

周克勤: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的区别决定了导演的艺术处理方面必然是不一样的:三维动画是立体的,更讲究多角度的表现形式;而一般的二维动画虽然不是像剪纸动画那样纯粹侧面的表现,但在制作人物的多侧面时不如三维动画那样随心所欲。
我看了《浪浪山小妖怪》之后,感觉主创团队在镜头风格的处理上,在上美影之前做的二维动画的基础上创新独有的视觉审美。


导演於水在《浪浪山小妖怪》整个故事中使用的蒙太奇手法很朴素,没有太多的幻想、反转和倒序,就是老老实实按照时间线往前推进,是一种大观众小观众都看得懂,适应他们欣赏习惯的安排。
在剧情的好看和好笑上,《浪浪山小妖怪》的笑点能做到和剧情不分离,不是靠“搞怪”和“俏皮话”来逗笑观众。
电影在背景和人物造型上的中国美学和水墨意境的表达也是为剧情内容服务的。


《浪浪山小妖怪》剧照

新潮观鱼:在您的创作生涯中,除了刚才提到的《猴子捞月》,在几代人中影响最深的要数《葫芦兄弟》,“葫芦娃”早已成为一个国民级别的动画形象。
我们很想知道,当初美影厂为什么决定要拍这部作品?我们能感觉到《葫芦兄弟》作为一部经典动画,和美影厂之前的美术片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周克勤:《葫芦兄弟》创作于1986年,我是三位联合导演之一。
当时最主要的导演是胡进庆老师,他是中国剪纸动画片的创始人,美影厂早期的经典作品《渔童》《人参娃娃》《猪八戒吃瓜》他都参与了制作。


在《葫芦兄弟》之前,由于人工和成本的原因,美影厂拍的作品要么是《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这样的电影长片,要么是《三个和尚》《老狼请客》这样10分钟、20分钟的短片,最长的《金色的海螺》也就只有40分钟。


80年代初,中央台引进播放了日本动画《铁臂阿童木》,一天放一集或是几天放一集。
这部长篇动画有100多集,观众特别喜欢,电视台也喜欢——因为可以连续播出几个礼拜或者几个月,收视率又高观众也满意。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决定要多拍系列片,先拍了5集的黑猫警长,然后就推出了13集、一共130分钟的《葫芦兄弟》。


制作于1980年的日本动画《铁臂阿童木》引进国内后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当时要拍出这样时长的剪纸动画片是很不容易的,这些工作现在用电脑做很方便,几个人、十几个人就能做完,当时我们需要四五十个人,分两个摄制组,三个导演,用几台摄影机日夜加班,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把13集的《葫芦兄弟》拍出来了。


新潮观鱼:“葫芦七兄弟”的人物设定灵感和造型灵感来自哪里呢?

周克勤:最早是我们看到中国的民间传说里有一个“刘氏三兄弟”的故事,这三兄弟也是各自有千里眼顺风耳这样的超能力。
编剧和导演胡进庆就一起商量,我们这个13集的系列剧就是要拍这样有神奇功能的人物。


以往我们编剧情的时候,碰到这样的神奇人物,都是人与人的斗争,那样涉及的人物就会很多,更不要说主角是七个兄弟了。
怎么样既要写出剧本,又要减少我们拍摄的工作量呢?我们想到了把七个葫芦娃设计成一个模子,只是“赤橙黄绿青蓝紫”颜色不同,这样制作人物的工序也简单。
而且不是人和人斗,而是设计了反面人物蛇精和蝎子精。


葫芦兄弟早期造型设计稿图自《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视频截图

新潮观鱼:确实,《葫芦兄弟》里无论是葫芦娃还是妖精的造型都非常经典,成为了几代人记忆深处的经典形象。
这些角色虽然取材于民间传统造型,但也有很多创新。


周克勤:葫芦兄弟的人物造型设计改过好多次,一开始我们取材自天津杨柳青年画,又参考很多儿童画,设计了很多版本的稿子。
我们的思路一是不能穿得太多,二是不能太像真人。
所以葫芦娃穿得很少,最后是裸着胸,光着脚丫的造型,头巾、项圈和围裙都做成了叶子的样子。


再比如蛇精的造型我们也是经过了反复修改,一点点推敲的。
蛇精有一个长长的尾巴,这个尾巴在活动的时候要像裙子一样拖着走,还不能一动不动太死板,所以最后我们把她的尾巴做成了一节一节像链条一样的关节,每一截都是一个圆圈叠在一起,这就使得蛇精在活动的时候,尾巴随时都可以做出非常丰富的扭动。


新潮观鱼:时隔四十年再回看《葫芦兄弟》的创作,您认为是什么让这个动画至今依然这么有吸引力?成为了美影厂动画最重要的IP之一?

周克勤:我认为第一是故事编得好,这是一个原创剧本,是我们美影厂不多的原创剧目中写得最好的剧本之一。


这个故事的核心是想表达一种团结友爱的精神,它不是上来就打斗,最后坏人死了好人胜利了就结束了,里面始终掺杂着情感的表现。


记得我导演的第十二集里,紫娃被蛇精迷惑,认蛇精当妈妈的那段戏。
老爷爷对他说:“孩子,你上当了”,紫娃说:“老头你不要胡说,她就是我妈妈!”这场戏配音结束之后真的到了大家都流泪的程度,我自己都感觉到配音演员的情绪表现得特别充分和饱满。


除了故事,在技术上《葫芦兄弟》制作的过程中也要克服非常多的困难,我们付出了极大的工作量,最终做出了这部精良的动画,艺术质量非常高。


在没有电脑技术的条件下,我们要拍出有众多人物的大场面,还有大量的特技镜头,比如喷火喷水,这些镜头不是一次可以拍完的,需要反复拍摄,多次曝光。
比如我导演的第六集中,葫芦娃被蛇精的刚柔阴阳剑缠住了,妖怪在讽刺嘲笑他,葫芦娃的身上还有各种扭动的光……这个镜头要分三次曝光,因为剑是透明的,就需要50%的曝光。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次的所有动作的位置不能错一个,如果错一个就要整个重拍,前面哪怕拍了好几天都要作废,否则就会穿帮。


今天看,《葫芦兄弟》虽然是一部13集的系列长片,但它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镜头、每一场戏都是按照美术短片的高质量完成的,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这一点放在今天可能做不到了。
但在当时没有物质条件的刺激下,我们为艺术而工作,为艺术而奋斗才能做到这一点。


新潮观鱼:您刚才提到《铁臂阿童木》对《葫芦兄弟》的影响,其实阿童木的作者、“日本动画之父”手冢治虫大师和美影厂也是很有渊源的。


周克勤:是的,手冢治虫原本是医生,被万老拍的《铁扇公主》深深影响,后来改行成了漫画家,后来他和美影厂的关系一直非常好。


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

1988年我们主办第一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邀请手冢治虫先生来当终审评委。
手冢先生当时刚刚胃癌手术不久,吃东西受限制,但出于和中国同行的友好与感情,依然携夫人抱病参加,并担任评委。
当时我作为副厂长负责接待他,还记得当时扶着他一步步从楼梯上走下来的情景。


手冢治虫与万氏兄弟的合影

新潮观鱼:实际上,随着80年代过去,90年代到来,也就是80、90后的童年时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连同国产动画都进入了一个长达十几年的艰难时期。
回忆当年的情况,您认为这种困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后来我们又是如何走出这段困难时期的?

周克勤:是的,刚才我提到的1988年国际动画电影节,我们的《山水情》获得了大奖,大家都很振奋,谁知道电影节一结束,回到厂里,却发现美影厂已经“空”了。
保卫科长对我说:“厂长你来了,现在厂里冷冷清清,人都走光了。


我们美影厂成立以来有两个繁荣时期:一个是上世纪60年代,我们做出了《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等一批优秀作品;二是70年代末到90年代,像《哪吒闹海》这样的大片,还有《雪孩子》《三个和尚》《猴子捞月》这样的短片都出自那个时期,我们还拍出了水墨动画片《山水情》、《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样的系列片,以及大片《宝莲灯》。
这段时间大家工作仿佛是你追我赶一样,每年都有好片子,每年都有作品在国际上得奖。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受到了冲击,这个冲击来自外部。


首先是大量西方和日本的动画片在国内的播放,大大冲击了国产动画。
当时的外国动画确实故事非常生动,让当时的观众感到非常“新鲜”。
国产动画渐渐跟不上形势、跟不上市场了。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旧影

更大的问题在于,大量外国资本进入国内,在南方的广州、深圳、厦门等地出现了许多美国独资、日本独资的动画公司。
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很低,他们大量招聘中国本土有经验的原画师、动画师、背景师甚至执行导演为那些国家的动画片做代工。


当时这些成熟动画人才在我们美影厂一个月的工资是2、300块,到了广东深圳的这些外资公司做代工,每个月可以拿2、3000人民币的工资——整整十倍的收入是很有吸引力的。
但是对于当时欧美国家来说,这个水平的工资只相当于他们国内同等级人才收入的1/10。
当时他们只要现成的,拿了钱就可以参加工作的,不要从学校毕业的。
我们前前后后走了100多人,其中损失最大的就是原画师——我们美影厂培养一个原画师要8年时间。


我在1989年接任美影厂厂长,当时美影厂面临三大困难:一是人才流失严重,二是创作力量大幅下降,三是经济大幅度滑坡。
本来人才济济的美影厂要到处求人才能把拍一部片子的人凑齐。


当时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要的事就是如何养活留下来的人。
我们也就只能自己接外国的动画为他们做代工。
当时我们接了一部美国的动画片《诺亚方舟》,因为他们可以给一些美金,赚到了外汇就可以养活厂里的国产片。
我们当时还在坚持做自己的国产动画,但不得不同时抽调一大批人为外国动画做代工赚钱维持厂里的运转。


后来我们学习南方的经验自己也办合资企业,成立了上海文化界第一家合资公司——亿利美公司。
目的就是保住人才,工资提高50%让他们安心工作。
当时为了探索新的道路,我辞去了美影厂厂长的职位来到合资企业做总经理兼艺术总监。
同时我们自己也办了动画培训班,加快培养人才。
很快不到两年我们恢复了元气,既有了生产能力,也有了经济收入。
后来我们拍摄了《宝莲灯》,逐渐情况有所好转。


诞生于1999年的《宝莲灯》是中国动画在困难阶段迈向“大片时代”的一次尝试

新潮观鱼:我们很高兴看到,随着我们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近十年来中国动画再一次迎来了繁荣。
大家都期待美影厂的风格能在新时代传承下去,《中国奇谭》引发的强烈反响和巨大商业价值就是证明。
您认为在今天的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传承美影厂的精神,用好我们的经典IP?

周克勤:虽然我们面临着商业浪潮的影响,但不能说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就拍不好优秀文化传承的动画片。
《浪浪山小妖怪》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关键要看你是否真正理解了守正创新和传承优秀文化的意义。
传承要得当,创新也要有限度,观众才会买账。


至于重新改编和利用经典IP再创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能比新的创作难。
多年的例子证明,失败IP改编很多。
这其中的原因我想是没有把IP与当今时代的精神需求结合好,或者是抛弃了IP的核心要素,让经典IP成了一个空壳子。
总之,IP改编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还是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结合具体的动画作品才能够谈得具体。


新潮观鱼:近年来的动画创作一直有这样的争论,一方面很多动画创作者喜欢强调“我们的作品不是拍给小孩子看的”,用成年人市场强调作品的深刻,对此您怎么看?

周克勤:曾经,在我们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也有过美影厂姓“美”还是姓“儿”的争论,但始终没有一个结论。
但纵观我们1957年建厂到现在,制片方针一直是“老少咸宜”。


其次,认为自己的动画“是给大人看的,不是给小孩子看的”,这也是过于笼统和武断的看法。
一方面,有很多层次很高、立意深刻的短篇动画,孩子不一定能够马上理解里面的含义。
再比如说一些放在网络上的短篇动画,比如《中国奇谭》里的《鹅鹅鹅》,不光是小孩子,包括一些大人也都是看不懂的,做这样的动画没有问题。


《中国奇谭》系列中被认为晦涩诡异但又意境深远的篇章《鹅鹅鹅》

但像《浪浪山小妖怪》《哪吒2》这样的电影要取得好的票房,必须要做到老少咸宜合家欢。
失去了儿童观众,你不要想高票房,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

作者:杏彩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 杏彩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