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创伤的精准治愈

日期:2025-09-04 21:01:03 / 人气:8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举行的九三阅兵,具有重大意义,它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全球范围内争取到的独立、自主、进步、尊严的位置,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创伤的精准治愈。

一、近现代第二次中日战争的开端与不抵抗

九一八事变背景与灾害影响

1931年夏,世界经济大萧条背景下,中国遭遇数月强降雨,江、淮流域等各大水系暴涨成灾。这场灾害导致直接间接因溺水、饥荒、霍乱死亡的同胞达200万人,农田被淹没7700万亩,灾民超过5000万,直接损失20亿银元,接近当时全国GDP的1/5。

国民党政府与张学良的不抵抗

面对灾害,日本见猎心喜,而国民党政府忙于剿共军事。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称“天然灾授,非人力所能捍御”“中正惟有一素志,全力剿赤,不计其他”。张学良当时在北平养病,事变报告传来,他在去梅兰芳场子的路上就决定不抵抗,认为关东军不想侵占东北,也不是为父报仇的时机,且关东军司令本庄繁是他的老朋友。国民党政府指示“相应处理”,直到19日晚,张学良仍对日本记者表示“我严命部下绝对不要抵抗,让日军为所欲为”。

局部抵抗与东北沦陷

尽管国民党政府不作为,但投笔从戎的沈阳公安局长黄显声率部抵抗,以警察轻武器对抗日军的坦克与重炮,其部伤亡惨重且战且走,败走后成立各路抗日义勇军。整个东北军除第七旅620团王铁汉率部开枪突围、马占山公开对日抗战外,其余皆奉行不抵抗,坐失领土,震惊中外的近现代第二次中日战争就此开端。与第一次中日战争不同,1894年晚清政府至少还曾对日宣战,而37年后的民国政府却不作为、不抵抗失去东北。

二、两次中日战争国力对比与日本侵华野心

国力对比与现实理由

1931年第二次中日战争时,与甲午战争时的晚清相比,民国国力和日方国力在国民识字率与钢铁产量方面略有缩小,军费支出差距也略为缩小,但中方军费的70%消耗于军阀内战,且财政收入和人均GDP的差距更加扩大。从军工指标对比,中方在这两次战争都处于明显弱势。民国建立20年来,外患内忧加上天灾,面对日军侵略的开战条件没比晚清甲午年好多少,这似乎是民国政府对日“不作为”“不抵抗”的现实理由。

日本侵华目标与历史罪行

日本自明治维新、脱亚入欧以来,军国主义的首要目标是侵吞中国,以割据台湾地区首开纪录,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被动停止。1894年晚清政府对日宣战,虽在主权名义、政治担当和东亚秩序上占理,但因工业代差、财政崩坏、军训不足等结构性缺陷,最终损兵折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而台湾民间义勇在日本官方人物败走后继续抗日,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奠定了台湾民族斗争运动的基础。

从1895年台湾沦陷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军国主义连续性地无缝侵华,包括1898年将福建划为势力范围,1900年出兵侵华并取得华北驻军权,1901年成立东亚同文书院培养特务,1905年借日俄战争夺取辽东半岛租借权和南满铁路控制权,1914年出兵占领山东胶济铁路全线及青岛,1915年逼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1918年迫使段祺瑞政府签订军事密约,1925年制造“五卅惨案”,1926年日军炮击大沽口,1928年制造“济南惨案”等,其侵略网络涵盖军事占领、政治分裂、经济榨取和文化渗透等全方位领域。

日本侵华的体制优势与中国劣势

到1931年,日本本土形成以“钢 - 煤 - 电力 - 机械”为核心的工业体系,可从中国东北获得原料和市场,南满铁路成为在东北的“公司 - 警务 - 行政”准殖民枢纽。日俄战争后,日方设立满铁与关东军政机构,通过一系列条约强化在华治外法权等控制,形成长链条、可叠代的政治经济渗透结构。更重要的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国家体制,官僚 - 军事国家配合财阀,使“军 - 产 - 官”能高效协调,军部在宪政体制内有相对独立的决策空间,国家对外政策易被军事扩张绑架。而中国虽有200万军队,但分属数十个大小军阀派系,政府分裂,还受不平等条约束缚,税源有限,缺乏现代情报机构,难以对日方进行有效反侵略。

三、人民群众的自力救济与民族意识觉醒

民众抵抗与政权挑战

国家机器抗战不灵或难以启动抗战,人民群众便自力救济。从“台湾民主国”失败后的民间义勇,到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义勇军,即便沦为殖民地或伪满州国,中华民族也未曾休止抗日斗争。当中央政权缺乏足够应对外敌的能力时,民间义勇和地方军警成为抵抗入侵的主体,同时也挑战了现有国家体制的正当性,这表明在国将不国、主权受挫之际,人民会寻找更有效、更可信的替代秩序。

民族意识与文明求索

中华民族抗击日寇逾半世纪,众多舍生取义的抗日故事串起了悲惨与悲壮的历史。这些烈士怀抱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悲愿”,他们的牺牲为中华民族的文明求索留下了深刻印记。他们的壮烈不仅是对外的宣示,也是对内的警钟,揭示了不抵抗外寇入侵或卖国政权注定被人民唾弃的道理。这些烈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超越政权尺度的文明求索,他们让人们思考什么是有效维护中华民族与文明的现代国家体制。

四、九三阅兵对历史创伤的治愈

科技与军事的超越

九三阅兵上展示的无人侦察机逆转了满铁间谍的测绘优势;“打击范围覆盖全球”的核导弹方队终结了国土沦丧的悲痛;战区数据链实时互联的全域作战指挥系统破解了军阀割据指挥失灵的落后;智能化后勤保障杜绝了抗战粮饷被克扣的腐败;北斗全球服务系统取代了《盛京时报》的舆论操控。日本军国主义赖以侵华的脆弱性,被工业全链自主、国家动员革新和文明自信重建的新三位一体彻底碾碎。

历史与现实的呼应

歼 - 35隐身战机熔入了当年霍克 - 3起飞迎敌时的孤勇,超视距打击的雷霆审判取代了笕桥上空未竟的缠斗;乌斯浑河八女挽臂的浪花激荡在装甲车的履带下,当年阻敌的寒江如今是钢铁洪流任意驰骋的通途;勒入肩骨的三尺纤绳编织为北斗卫星的导航链,当年血肉拖拽的国脉正被天眼精准导引向星辰大海。这些展示宣告中华民族启动的文明转型升级,以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新时代风貌,远远超越了苦难的历史三峡。

九三阅兵是对中华民族近现代以来遭受日本侵华苦难历史的回应,它展示了国家的强大和进步,治愈了历史创伤,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自信,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现代化强国在维护和平与正义方面的坚定决心。

作者:杏彩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 杏彩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