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等生的抑郁困境与自救之路
日期:2025-07-25 19:43:43 / 人气:15

一封高三女生的遗书引发社会热议,揭开了优等生群体背后的心理压力。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指出,许多成绩好的孩子易受完美主义困扰,陷入情绪消耗的恶性循环。23岁的瑞莎便是这样一个“优等生”,她用自己的经历展现了优绩主义下青少年的抑郁困境与自救尝试。
一、优绩枷锁:从“好学生”到抑郁症患者
瑞莎从小是“别人家的孩子”,小学成绩优异,备受老师喜爱;初中进入市里最好的中学后,成绩滑坡让她产生强烈的负罪感。父母对她要求严格,小学时成绩需在95分以上,初中成绩下滑便遭责备。父亲是北大硕士,母亲有商业头脑,家庭对她寄予厚望,“以后你的学历要超过爸爸”这句话成为她内心的沉重负担。
长期的高压让她陷入恶性循环:考不好就熬夜学习,状态不佳导致心态力不从心,成绩进一步下滑。初三时,她已难以承受学业压力,高二抑郁状况加重,出现自伤和自杀行为,最终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症。住院治疗期间,她无法好好休息,出院后休学在家,却感到被世界抛弃,焦虑感愈发强烈。
二、留学与自救:在心理学中寻找答案
为了摆脱困境,瑞莎申请国外大学,本科考上了悉尼大学心理学专业。学习心理学让她开始理解自己的处境,情绪逐渐稳定,自杀自伤情况得到改善。她意识到自己的经历并非个例,而是青少年群体的普遍困境。
她尝试用心理学视角自救,制作科普视频“学生党抑郁自救指南”,用漫画形式向同龄人传递心理学自助方法。在与求助者的交流中,她发现很多优等生都被困在成绩里,一旦做题焦虑就会上升到自我否定。她还关注到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问题,认为大众对精神疾病接触少、存在偏见和歧视,形成恶性循环。
三、家庭转变:从压力源到支持者
患病之初,瑞莎的父母不理解她,甚至因她的不开心而生气。随着病情加重,父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父亲不再期待她快点好起来,而是持续支持她,采取“不关注,不期待,不放弃”的态度。父母认真看她的科普视频,给予她精神上的鼓励。
瑞莎也在学习与疾病共处,接受情绪起伏是正常情况,把痛苦当做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享受当下。前年回国休息一年,她真正体会到了休息的滋味。现在,当身体难受时,她会反复告诉自己坏情绪只是暂时的,相信情绪会慢慢恢复。
四、困境反思:优绩主义的代价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瑞莎的经历反映出优绩主义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在追求成绩和完美的过程中,孩子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陷入抑郁等心理问题。家庭和社会对成绩的过度关注,让孩子们失去了感受生活、发展自我的机会。同时,大众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也让患者难以获得理解和支持。
五、结语
瑞莎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成长、困境与自救的故事。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优绩主义不应成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关爱,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学会与自己和世界和解。
互动话题:你对优绩主义有什么看法?在你身边,是否有青少年面临类似的心理压力?欢迎分享你的观点和故事。
作者:杏彩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行业格局分...07-25
- 泰国,不 “泰” 便宜了:穷游神...07-25
- 优等生的抑郁困境与自救之路07-25
- 美国生育率与外贸十强市变化的深...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