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百万人遭难:为何世界保持沉默?

日期:2025-10-31 17:55:31 / 人气:7


当国际社会的目光聚焦于乌克兰和加沙冲突时,苏丹内战已持续两年有余,这场烈度极高的战争已造成上百万人死亡,无数人死于刀砍、饥饿或被贩卖为奴。然而,这场人道主义灾难却未能获得与之匹配的国际关注,背后牵涉历史积怨、地缘博弈与国际社会的现实考量。
一、苏丹内战的前世今生:分裂与权力的恶性循环
苏丹的动荡根源可追溯至历史上的南北差异。北方以阿拉伯人为主,南方则是黑人部落聚居地,人种、信仰与风俗的鸿沟使得这片土地自1956年独立后便内战不断,前后累计死亡数百万人。2005年,在美国调解下,南北分家,南苏丹独立并带走了主要石油产地,北苏丹(即如今的苏丹)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长期独裁的总统巴希尔掌权30年后,于2019年被手下两位将领——苏丹主权委员会主席兼陆军总司令布尔汉、快速支援部队领导人达加洛推翻。两人形成“双雄并立”的权力结构,麾下分别掌控正规军与民兵武装,且均通过“军队经商”控制金矿等资源,同时获得伊朗、沙特等外部势力支持,实力势均力敌。当国际社会推动向文官政府交权的谈判破裂后,2023年4月15日,内战正式爆发。
二、惨烈的战场:低配冲突下的人间炼狱
苏丹内战被称为“低配版俄乌冲突”,俄乌战场上的导弹、重炮、无人机虽有出现,但主力仍是苏制步枪与砍刀。双方在人口千万的首都展开残酷巷战与拉锯战:快速支援部队擅长巷战,正规军则凭借空军与重武器空袭、炮击。战前中国在苏丹有大量基建与采矿项目,战火爆发后人员撤离,项目尽数搁置。
死亡人数成谜,苏丹官方数据停留在数万人,英国推测实际已近百万。非洲冲突的残酷性在此显现:卢旺达大屠杀中砍刀曾在三个月内夺走百万人生命,而苏丹战场的AK47与砍刀结合,加之医疗系统崩溃(80%医院关闭)、人道主义救援受阻(物资遭军阀劫掠),灾情持续恶化。达尔富尔地区被围困18个月与外界失联,法希尔妇产医院四五百名孕妇遭屠杀,卫星影像捕捉到的城市屠杀事件更是屡见不鲜。目前已有超千万人流离失所,瘟疫与饥饿蔓延,新生儿夭折率高得惊人。
三、冲突不止的底层逻辑:生存与仇恨的捆绑
对苏丹民众而言,“支持”某一方军阀并非选择,而是生存策略。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控制区的军阀掌握着金矿、走私路线与就业机会,加入武装或依附某一方,成为家人获得食物与安全的唯一途径。同时,双方通过宣传将对方塑造成“土匪”“旧势力”,在通讯中断的区域垄断信息,而亲人战死的悲痛则将民众彻底推向某一方,仇恨与恐惧成为源源不断的兵源。
更深层的是长期动荡形成的“病态依赖”:自1956年独立以来,苏丹经历十几次兵变,冲突与军事统治成为许多年轻人认知中的“常态”。在看不到和平希望的情况下,依附强大军事集团至少能获得微薄的安全感,甚至幻想“从龙有功”改变命运。民众既是战争受害者,又在极端环境下成为冲突的参与者。
四、世界沉默的现实:地缘价值与关注疲劳的双重困境
苏丹灾难未能引发国际社会足够关注,核心原因在于其有限的地缘战略价值。它不像乌克兰紧邻北约、关乎欧洲安全,也不像加沙牵动中东石油与犹太裔神经;南北分家后90%资源流失,对大国而言介入成本远高于收益。同时,冲突双方均为沾满鲜血的军阀,国际社会缺乏道德上的支持对象,调解仅停留在“呼吁停火”层面,缺乏实际施压杠杆。
此外,国际媒体的“关注疲劳”与“种族滤镜”加剧了沉默。乌克兰冲突与巴以冲突已耗尽国际社会的注意力与同情心,灾难的“通货膨胀效应”使得更惨烈的悲剧需更大冲击才能被看见;而非洲黑人遭遇的苦难,长期以来在国际媒体叙事中处于边缘地位。联合国募捐呼吁多数落空,富国视苏丹为“无底洞”,只要战火不蔓延至邻国、不影响红海航运,便选择“视而不见”。
苏丹的悲剧揭示了和平的奢侈——它不仅是历史长河中的稀缺品,更是无数人主动守护的结果。当我们抱怨眼前生活的琐碎时,或许未曾想过,这份“无所谓”的平静,正是另一些人梦寐以求的奢望。

作者:杏彩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 杏彩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