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马渡村:秋收时节里的丰收与挑战
日期:2025-10-31 17:55:05 / 人气:5

在南京与镇江的市境线大道河西岸,有一个名为马渡村的村庄。10月29日重阳节,这里正上演着一年一度的秋收景象,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
秋收忙碌:稻谷与生计
马渡村是栖霞区主要的粮食供应地之一,水稻种植面积约2.2万亩,全部为晚熟粳稻。村里的田大多由来自安徽等地的种粮大户承包,当地常住村民约1100人,多为老人和残疾人。部分村民将田地承包出去后,在落户马渡的大唐南京发电厂获得了就业机会,发电厂和农田构成了马渡村的两大经济来源。
重阳节这天,老人们在村口路上铺满收获的稻谷,尽管有禁止将公路当作“晒场”的标志牌,但一整条车道还是被粮食占满。路旁田地大部分已收割,只剩下一茬茬稻梗,收割机停在田边小路上随时准备进场。种粮大户老潘请来的三台收割机下地收割糯米,亩产约1000斤,这些糯米作为商品粮,可用于酿酒和喂畜。由于前几天下雨,好不容易天晴,大家都在抢抓时机收割。
收成不佳:自然灾害的影响
然而,今年的收成并不乐观。种田30年的老潘心情低落,他表示今年夏天干旱,后面又刮大风,很多稻子倒伏,导致减产歉收。老潘来自安徽,在马渡村承包了800亩地,他一个人没雇人,依靠机械化作业,联系专门团队帮忙。他雇佣了3辆收割机,每亩地65块钱,但水稻倒伏的田地中,价格可能要翻一番。
收割队:奔波与艰辛
负责收割的是来自徐州的一个收割队,他们各家出钱买了卡车和收割机,已经干了20年。收割队队长介绍,他们为了生活,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五月份去四川、云南和广东收割早熟油菜,回徐州收大蒜,再去安徽、河南等地割小麦,十几天后回家卖蒜,再驱车到东北平原收割水稻,一直到年底。他们吃住在卡车里,自嘲“弄得跟要饭的一样”。
虽然他们有“跨区作业证”可以免费通行高速,但成本依然很高。机器一台就十几万,卡车二十多万,加油、维修等费用让利润不容乐观。收割队成员不仅要面对高昂的成本,还要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如大蒜价格波动,去年能卖到7块钱一斤,今年产量上来后只能卖4块钱一斤。
村民生活: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在收割现场,村民李大娘蹲在刚收割过的地里捡拾零散的稻穗,她几年前住在泰康医院附近,和孩子在一起,如今孩子外出发展,她回到农村老家,养了十几只鸡,这些稻子正好能当鸡饲料。尽管回到了农村,李大娘还是会偶尔去万达茂购物,但村里没有像样的超市,只有一个小卖部,没法满足生活需求。每天清晨和傍晚,班车摆渡在乡村与城市之间,载着村民进出城。
马渡村的秋收,既有丰收的忙碌,也面临着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带来的挑战。村民们在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生活之间努力寻找平衡,而收割队则为了生计奔波在各地,他们的故事是乡村生活的一个缩影,反映出乡村经济发展中的机遇与困境。
作者:杏彩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减轻“鸭嘴钳检查之苦”的卫生巾...10-31
- AI正在批量制造含冤的店小二10-31
- 苏丹百万人遭难:为何世界保持沉...10-31
- 南京马渡村:秋收时节里的丰收与...10-31

